近日,由中共湖北省委组织部、中共湖北省委党的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办的《湖北党建》(2025年第1期)刊发了我校党委书记王建平、校长刘勇胜共同署名的理论文章:《坚持“五个着力” 为建设特色高水平大学提供强力人才支撑》。

文章从“以党建引领为根本,着力打造人才强校‘新高地’”“以引进人才为重点,着力构筑人才集聚‘强磁场’”“以培育人才为关键,着力畅通人才发展‘快车道’”“以留住人才为基础,着力优化人才干事‘好生态’”“以用好人才为导向,着力形成人才效能‘倍增器’”五个方面,集中反映了长江大学近年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做好新时代人才工作重要思想的生动实践。
文章强调,要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做好新时代人才工作的重要思想为根本遵循,深入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围绕党建引领和“引、育、留、用”全链条深入推进改革,推动学校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化改革持续深化、人才结构持续优化、人才规模持续壮大、人才效能持续提升,为建设特色高水平大学提供强力人才支撑。
现将文章予以转载:
千秋基业,人才为本。长江大学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做好新时代人才工作的重要思想为根本遵循,深入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围绕党建引领和“引、育、留、用”全链条推出系列改革举措,推动学校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化改革持续深化、人才结构持续优化、人才规模持续壮大、人才效能持续提升,为建设特色高水平大学提供强力人才支撑。
一、以党建引领为根本,着力打造人才强校“新高地”
坚持党管人才,强化党对人才工作的全面领导。聚焦能源和粮食“两个安全”、着力教育和医疗“两个民生”、融入长江大保护和碳达峰碳中和“两个战略”,深入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坚持把高层次人才引进作为“一把手工程”,成立由党委书记、校长任组长的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建立党委定期研究人才工作机制,全面提升人才政策效能。
坚持共融互促,厚植人才建功立业沃土。坚持推进党建与人才工作深度融合,不断加强和改进知识分子工作,注重在高知群体中发展党员,切实强化基层组织力量,发挥党员人才的先锋模范作用,涌现出一批省级以上党建“双创”项目。广泛汇聚党外知识分子力量,引导在学校和地方“双岗建功”,相关经验作为全省唯一高校在全国知联会载体建设推进会上介绍。
坚持精神涵育,打造高素质专业化人才队伍。突出政治属性,注重思想引领,坚持以教育家精神、科学家精神铸魂强师,加大典型选树和荣誉表彰工作力度,引导教师争做新时代“四有”好老师。2024年,荣获省级以上人才或荣誉称号37人次,涌现出“全国模范教师”“湖北省工人先锋号”“荆楚最美教师”“湖北五一劳动奖章”等一批先进典型。
二、以引进人才为重点,着力构筑人才集聚“强磁场”
完善机制,构建人才引进新格局。擦亮“引才品牌”,构建“海内外青年学者论坛+人才引进专场推介会”的“1+N”引才新范式。建立“快速通道”,拓展“以才引才”新路径,形成“人才洽谈—学校审定”的高层次人才引进新通道。设置“人才特区”,围绕“石油与天然气工程”一流学科建设实施超常规引才新策略,对急需紧缺人才和团队量身定制引才方案。通过完善引才机制,构建起“党委统领、部门牵头、学院协同、教师参与”的四级联动人才工作格局。
优化政策,打造人才引育新体系。为吸引和留住各类人才,出台“长大学者”岗位管理办法,设立青年优秀人才、学科菁英人才、学科拔尖人才、学科领军人才、学科杰出人才、学科战略人才六个层级岗位。“长大学者”岗位体系层次递进、结构合理、引育贯通,既重视院士等学术“大咖”,也关注青年博士等学术“新秀”,畅通人才成长成才通道。
开拓创新,搭建人才引进新平台。加大人才对外开放力度,积极搭建延揽英才的事业平台。2024年,除举办2场海内外青年学者论坛外,还通过湖北省人才发展集团平台,面向巴黎、慕尼黑、杜塞尔多夫线上举办3场以“楚才欧韵 相映成辉”为主题的人才政策宣讲活动,广开引才之路。同时,拿出重要岗位吸引人才,面向全球公开招聘部分学院院长,取得显著成效。一年来,学校引进长江学者、国家杰青等国家级人才9人。
三、以培育人才为关键,着力畅通人才发展“快车道”
设置特任岗位,建立职称晋升“绿色通道”。构建特任教授、特任副教授岗位管理体系。青年人才全职来校工作前,即可申报特任教授、特任副教授岗位;特任副教授聘期满考核优秀且符合特任教授条件者,可申请特任教授岗位。同时,建立新引进人才职务评聘绿色通道。一年来,学校聘任特任教授26人、特任副教授31人,28名人才通过绿色通道参加职称评审,突破青年教师快速成长的瓶颈。
建立研修挂职制度,打通校地校企“交流通道”。出台海内外研修、地方和企业挂职锻炼管理办法,实施“长大未来学者计划”等特色人才培育项目,有组织地选派青年人才进行海内外研修、赴地方和企业挂职锻炼,有效服务和融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2024年,选派18名人才到政府、企事业单位挂职,8名人才到企业担任科技副总。
强化博士后队伍建设,构建人才培育“助跑赛道”。博士后是青年科创人才的“生力军”,也是高层次人才的“蓄水池”。学校认真落实湖北省关于加强新时代博士后工作的若干措施,构建“站前引进、站中培养、出站支持”的全链条教育管理服务体系,助力博士后加快适应人才队伍建设需求。2024年,新进站博士后51人,同比增长37人;在站博士后获批国家级、省部级项目17项。
近年来,通过系列创新举措,学校人才自主培育取得突破,连续四年培育出国家级人才。
四、以留住人才为基础,着力优化人才干事“好生态”
完善“安居”配套工程,保障人才专注事业。设立“人才之家”工作站,建立人才诉求“一窗受理”、人才发展“一帮到底”、人才服务“一站供给”的服务闭环,构建上下联动、一体贯通的“学校—学院—人才”三级人才服务体系。入职人才除享受国家、省市人才政策外,学校还提供子女入学入园、三甲医院医疗服务等多重保障,不断提高社会待遇。此外,还为人才提供过渡房和交通补贴;对于符合条件的人才,还安置其配偶工作。
搭建“乐业”事业平台,助力人才成长发展。注重通过提高政治待遇和经济待遇激发干事创业激情,推荐选拔优秀人才担任“两代表一委员”和学术管理干部,赋予高层次人才团队建设和人事自主权;贯通专任教师和“长大学者”岗位,为优秀教师打通年薪制通道。助力青年人才健康成长,为青年人才配备科研助手,组织专家进行“点对点”指导,帮助青年人才“自行组队”或“自愿加团”,提供多元扶持政策。
五、以用好人才为导向,着力形成人才效能“倍增器”
加快平台建设,赋能人才创新发展。聚焦平台聚才育才,大力推进科研平台建设,通过与科研机构共建“低碳催化与二氧化碳利用”全国重点实验室,与企业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与地方牵头共建“洪湖实验室”,与高校共建协同创新中心、联合研究中心等,打造省级以上科研平台73个,以优质平台用好人才,为人才施展才华提供广阔空间。
优化评价体系,激发人才干事活力。坚持“破四唯”和“立新标”并举,构建以创新能力、实际价值和社会贡献为导向的新型人才评价体系,实施人才分类分级考核,建立与发展相适应的人才评价制度。严格各类考核,以“真考、严考、实考”激发人才活力和潜力,推动人才快速发展,考核结果直接作为津贴发放、续聘、缓聘及解聘的依据。
完善人才政策,发挥人才最大效能。坚持“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着力用好用活各类人才,充分发挥各类人才作用。用好“银发力量”,出台教授延迟退休、返聘岗位管理等办法,鼓励有条件的教授延迟退休,继续科研产出,鼓励教学名师退休再发力,继续承担教学工作。激发“青椒”活力,支持青年人才挑大梁、当主角,实现人才队伍的梯次更替、结构优化。
(来源:长大官微 编辑:罗点点 初审:冯振兴 终审:吴浙)